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ěr ㄦˇ

耳部 共6画 独体字 U+8033
汉语字典

耳部

6画

独体字

er

ěr

象形字

BGHG

SJ

CE

10400

5101

2290

8033

[122111] 横、竖、竖、横、横、横

耳字概述

折叠展开

〔耳〕字拼音是ěr 部首是耳, 总笔画是6画。

〔耳〕字是独体字 五行属火。

〔耳〕字仓颉码是SJ 五笔是BGHG 四角号码是10400 郑码是CE 中文电码是5101 区位码是2290

〔耳〕字的UNICODE是8033。 十进制为32819,UTF-32:00008033,UTF-8:E8 80 B3。

〔耳〕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耳〕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耳的笔顺

折叠展开

耳的意思

折叠展开

ěrㄦˇ

基本解释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 bèi )。~垂。~鬓厮磨( mó )。~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ear

耳,主听也。 —— 《说文》耳者,肾之候。 ——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鬼谷子·权篇》坎为耳。 —— 《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 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宋· 苏轼《石钟山记》

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3.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4.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5.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 杜甫《秋雨叹三首》

6.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听到,听说 hear; 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通“”。退后,居次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 《庄子·天运》

语气词

1.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that is all

技止此耳。 —— 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 《史记》

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相当于“”、“”、“

田横,齐之壮士耳。 —— 《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史记》

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ěrㄦˇ

详细解释

1.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

《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银耳。

4.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二一四部首之一。

闻、听。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

《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

《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ěrㄦˇ

详细解释

1.耳朵。

耳垢、耳聪目明。

2.外形像耳朵的东西。

木耳、银耳。

3.位置在两侧的。

耳房、耳门。

4.〈书〉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等,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5.姓。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耳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04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965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930頁,第40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𡘋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
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𡘋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注解

〔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耳〕字拼音是ěr,独体字,五行属

〔耳〕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是耳朵。

〔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ěr] ⑴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⑵ 像耳朵的东西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⑷ 听说⑸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⑹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耳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耳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耳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而止切頁碼398頁,第14

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柔以反頁碼958頁,第5行,第1

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而止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361頁,第5許惟賢1026頁,第9

耳主聽者也。

段注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

象形。

段注而止切。一部。

凡耳之屬皆从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云爾」者,爾云也,猶如此說也。《孟子》:「然而無有(衍)乎爾(彼),則亦無(衍)有于爾(此)。」生女耳。耳,猶而己也。

白话解释

耳,负责听音的器官。字形像耳廓形状。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人左耳外廓的樣子。金文三例,都像左耳之形,只是其一、二例多了耳竅,更為寫實。第三例似描摩人耳之形,無異圖畫。戰國文字二例,第一例耳朵上、下的邊緣向右延伸,稍失其形;第二例耳上的邊緣向右延伸,內側邊緣向下彎曲,更離其形,不過,大抵看來,仍像人耳之形。篆文應是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外像耳朵的邊緣,中有竅,右側邊緣向下延長,不免失形。隸書耳與篆文耳無甚差異。楷書繼之隸書,上、下耳邊橫向延長,形變更大,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耳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6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001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755頁
4說文校箋第521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470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72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92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84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1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12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500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415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661頁【補遺】第17773頁
14通訓定聲第73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36頁【崇文】第4141頁
16說文句讀第1700頁
17說文新證第838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87頁,第3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65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098頁,第7字

耳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ear; merely, only; handle
  2. Ohr, 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
  3. oreille, anse, (finale)​, 128e radical

耳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耳(甲骨文·商·𠂤组) 甲骨文 𠂤组

耳(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耳(甲骨文·商·子组) 甲骨文 子组

耳(甲骨文·商·午组) 甲骨文 午组

耳(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耳(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耳(金文·商·商) 金文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耳(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耳(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耳(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耳(简·秦·放马滩) 放马滩

耳(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耳(简·秦·关沮) 关沮

耳(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耳(传抄·魏·三体石经) 传抄 三体石经

耳(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耳(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耳(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耳(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耳(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耳(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耳(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耳(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耳(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