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的笔顺
櫟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35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560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507頁,第21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卽狄切,音歷。
《說文》:木也。郉昺曰:似樗之木。
《詩・秦風》:山有苞櫟。
《註》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南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
例又,不材之木也。
《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例又,不生火之木也。
《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例又,地名。
《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例又,鳥名。
《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例又,與擽通。
《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音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音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音又,《集韻》:歷各切,音洛。
《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音又,《唐韻》:魯刀切,音勞。
《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注解
〔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櫟〕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ì、yu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樂。
〔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ì] ⑴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㈡ [yuè] ⑴ 〔~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櫟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郞擊切頁碼第183頁,第19字續丁孫
櫟
木也。从木樂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連的反頁碼第455頁,第1行,第2字述
木也。從木樂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郎擊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983頁,第2字許惟賢第434頁,第1字
櫟木也。
段注《秦風》隰有苞櫟傳曰:櫟木也。陸機曰:苞櫟,秦人謂柞櫟爲櫟。河內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其子房生爲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機以爲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作櫟是也。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然則許意謂木蓼也。《艸部》云:草𣁬,櫟實也。一曰様𣁬。《木部》栩下云:柔也。其草一曰様。此則謂草𣁬爲櫟實。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又云:栩今柞櫟也。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許意栩柔,様草爲一物。是名柞櫟。亦名櫟。而非柞也。亦非子梂生之櫟也。柞與棫爲類。櫟似椒榝。《鄭箋・大雅》云:柞櫟也。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
從木。樂聲。
段注郎擊切。古音在二部。
白话解释
栎,一种树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乐”是声旁。
櫟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361頁,第1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465頁,第9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6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29頁,第1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26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793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390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04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162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42頁,第30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28頁,第1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82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5837頁【補遺】第1686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343頁,第6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477頁【崇文】第19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719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800頁,第3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566頁,第3字 |
櫟字的翻译
- chestnut-leaved oak; oak
- Eiche (S)
- chêne
櫟的字源字形
商 甲骨文 黄组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
秦 简 睡虎地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