𢍪
复制
廾部 共14画 上中下结构 2236A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𢍪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豆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53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92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68頁,第8字
古文: 𧰍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都騰切,等平聲。
《說文》:禮器也。
《爾雅・釋器》:瓦豆謂之豋。〔註〕卽膏豋也。〔疏〕對文則木曰豆、瓦曰豋,散則皆名豆。
《詩・大雅》:于豆于豋。〔傳〕木豆薦葅醢,瓦豋薦太羹;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
《宋史・禮志》:宗廟之祭,用太牢而三鉶,鉶既設三,則豋亦如其數;請設三豋,實牛、羊、豕之湇以爲太羹㊟。又,《元史・祭祀志》:太羹,每室三豋;和羹,每室三鉶。
例又,通作鐙。
《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
《集韻》或作𤮘。
例《說文》本作𧯭,从廾,持肉,在豆上,會意。隸作豋。毛氏曰:登降之登,上从癶,癶音撥;豋豆之豋,上从月从又,月卽肉字,又卽手字,持祭肉于豆之義。二字取義不同。〈六書略〉:豋,豆也。借爲升登之登。合登、豋爲一,誤。
注解
〔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豆部。
〔豋〕字拼音是d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豆。
〔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ēng] ⑴ 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祭祀时用作礼器。唐高宗《宗廟薦享别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簋登鉶,各宜别奠。”
𢍪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𢍪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