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48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22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990頁,第24字
音《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𡘋音迢。
《詩・陳風》:邛有旨苕。〔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
例又,《詩・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註〕陵苕,一名䑕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
例又,《爾雅・釋草》:連異翹。〔註〕一名連苕。
例又,水名。
《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
例又,苕苕,高貌。
《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
音又,《詩・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
注解
〔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iáo、sháo,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召,五行属木。
〔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召声。本义是陵苕。亦名“凌霄”、“紫葳”。“蔓生草”。
〔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iáo] ⑴ 古书上指凌霄花。⑵ 〔~子〕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⑶ 指苇子的花。㈡ [sháo] ⑴ 〔红~〕甘薯的别称。
苕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苕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